【央媒看合肥】经济日报今日重磅推出:合肥 创新驱动 智造未来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5-17 10:37:18


合肥:创新驱动  智造未来



5月25日,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举行。世界的目光聚焦合肥。从外界的目光中,能感受到合肥日渐散发的强大吸引力。这份吸引力来自于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来自于深厚文化底蕴带来的城市魅力,更来自日渐隆起的存在感。


工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城市强。


十多年来,合肥坚持“工业立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创新,凝心聚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遗余力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工业总量年年升级,省会排名连连进位。


这里,曾经诞生了中国制造业的多个第一;如今,正在续写新时代制造业的辉煌。


新型显示无中生有,站上世界制高点;


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绘就产业新版图;


集成电路后起发力,立志打造中国“芯高地”;


量子通信全球领先,冲刺世界级;


……


合肥,华丽转身。


2017年,合肥跻身全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时入选“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这些荣誉勋章,亦是合肥制造新的方位。加快建成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市。


合肥,正重整行囊再出发。 




站上产业发展前沿



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往往以最寻常的细节为注脚。


2017年11月15日,国家召开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会上宣布了首批4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其中就有“依托科大讯飞公司建设智能语音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这一榜单昭示:在人工智能时代,科大讯飞成为全国人工智能的核心力量之一。


2017年9月29日15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最前沿,为抢占下一代世界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了基础。


“京沪干线”是十八大之后我国在信息领域部署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项目,它的缔造者正是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在近日美国《时代周刊》发布的2018年全球一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上,潘建伟赫然在列。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的高光时刻正是合肥制造的高光时刻,他们所代表的产业是这个城市最具潜力、最有活力、也是发展最有成效的产业。当然,这样的产业在合肥并不仅于此。



在集成电路领域,2017年总投资达128亿元的合肥晶合集成项目正式量产,未来,合肥晶合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专注于面板驱动芯片的制造商。2018年,长鑫12英寸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的300台研发设备已经到位,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将占据世界DRAM市场约8%的份额。


在新型显示领域,2017年12月,世界一流高世代线——京东方合肥第10.5代TFT-LCD生产线投产,合肥一举站上了世界新型显示的制高点;2018年,康宁合肥10.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量产,将实现为中国领先的面板制造商京东方稳定供货。


在更多的产业领域,合肥近年来大动作不断,产业发展卓有成效。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分别达56.1%和32.8%,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6.4%。


特别是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后,合肥制造业发展明显加速。2017年,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94.5%,增加值同比增长9.9%,高于全市工业0.5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长9.3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98.5%,同比提升6.8个百分点。


合肥,正崛起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的一极。


引领转型升级之变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没有谁能做常胜将军,危机感时刻存在。


令人振奋的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上,合肥已经下好先手棋。


从宏观层面看,合肥构建了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和公共安全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其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按照“龙头—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在中观层面,技术改造的大力推行,正在让传统产业的“老树”焕发新春,让新兴产业的前景更美好。在合肥万力轮胎工厂,偌大的厂房里鲜见人影,机器人上下翻飞,准确地执行着系统传达的每一个指令。这个按照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打造的智能制造工厂,让人们看到了制造与互联网碰撞出的惊人效率。


——行业传统单胎生产节拍平均在48个小时,合肥万力目前单胎生产节拍约30个小时,生产效率提高了37.5%。


——行业成品综合合格率平均在99.5%左右,产品不良率约0.5%;而合肥万力成品综合合格率平均在99.6%左右,产品不良率约0.385%,产品不良率降低约23%。


此外,运营成本降低29%,能源利用率提高15%,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1%。合肥万力轮胎也因此被评为2017年合肥市“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的诞生是合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的一个缩影。2016年,合肥出台了《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推动支持扩产增效、智能化改造、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引导绿色发展,到2018年底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6%,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0%。


在更微观层面,企业的发展成果令人目不暇接。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开工,京东方合肥液晶显示全球最高世代线建成投产、康宁玻璃实现量产……这种内生的动力,正如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驱动着企业攀登高峰,驱动着产业繁荣兴旺。


转型升级,是合肥产业发展永不停歇的节奏,让产业永葆生机活力。


涌动创新创业热潮



产业发展,唯“新”不破。


创新是合肥最大的特色和亮色,已融入血脉。


创新要向企业要生产力,激发企业能量。在制造业领域,一朵朵创新之花正绚烂绽放。万朗磁塑专注冰箱磁性门研发,取得了13项发明专利和95项实用新型专利,成为业界的“隐形冠军”;安徽万诚达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是高铁保温材料高效纳米复合真空绝热板材的“娘家”,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效保温材料之一……目前,合肥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企业技术中心网络,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中位居前列。



创新不能单打独斗,要协同作战。目前,中科大先研院等八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公共安全等十大新兴产业研究院已实体运作,超导核聚变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七大国家级重大平台已启动建设,初步构建形成“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创新全链条。


创新要勇担责任,敢与强者过招。2017年1月10日,国家有关部门联合批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这是继上海之后,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合肥乃至安徽将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驱动;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创新。


在“人才强市”战略下,各路精英纷至沓来,汇聚成创新的人潮。“哈佛八剑客”先后离开美国,来到合肥科学岛,;国家“万人计划”“千人计划”的专家来了;还有各类高端产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合肥。


目前,合肥共集聚两院院士108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74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06人,。


2018年4月26日,合肥在全省率先出台“养人新政”:未来七年将拿出超百亿元资金“养人”。此次人才资金投入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从两千多年历史中走来的合肥,如今正走入新时代。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也是创新与发展激荡的时代,合肥将继续依托创新的禀赋,奋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来源:经济日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